2020年在中国爆发的新冠疫情,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从前期病例的发现、疫情的防控、科学决策、病情诊疗,到救援物资运输、人口流动预测与管控、推动有序复工复产、停课不停学、对小微企业精准扶持……可以说“无处不数字,无时不数字”。
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在这次疫情当中的应用?在数字对疫情全链条、全周期的介入过程中,有哪些经验和教训?未来又该如何将数字技术更好应用于社会治理?
2003年,中国互联网还远未像今天这样普及。当年年底马云才推出淘宝网和在线金融工具支付宝,携程也是在疫情之后才上市,人们开始习惯在网上买机票、火车票、预订行程。2003年的中国没有微信、钉钉,没有在线直播工具,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VR还远未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。而到了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,数字技术的威力彻底爆发了。武汉火神山医院建筑工地上,同时有6000多万人进行在线“云监工”;2月3日复工当天,同时有超2亿用户在钉钉上办公和教学,不爱上学的熊孩子们甚至组团去给钉钉打一星;政府层面,国家工信部发布倡议书,希望科研机构优化AI算法和算力,加快病毒基因测序、疫苗/药物的研发;2003年,数字化创造价值的机理主要通过销售、电商来实现。2020年新冠疫情,数字化创造价值的机理变成了“效率的提升,社会的协同,资源分配的优化。”如果再往后看,数字技术会像水和空气一样,人们感受不到,但无处不在。
疫情使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全面武装起来去应对疫情的巨大的力量,切实感受到了数字化生存——从疫情开始的寻找答案、维持秩序到恢复重建,都是一个“全民参与的、全链路的、全周期的、全方位的”过程,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应对疫情的状态。
数字是中性的、冰冷的,但数字也是有温度、有能力和有担当的。就像武汉官员提到一定要摸清楚居家确诊病例到底有多少人时说的,“我们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数字,而是为了救助每一个人。”科学家的数据研究,表面是数字,背后是一个个家庭、一个个人的生计和生命。同时,企业也是社会治理多元化参与的主体,比如阿里巴巴强调商业操作系统、数字化基础设施,在这次疫情应对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这本身也是企业用数字化技术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,也体现了企业的责任和担当。
从人类的历史来看,数据一直就是人类建造文明的基石,也是人类社会治理能力进步的催化剂。无数的科学家、社会学家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、抗击疫情、推动经济发展,人类探寻真相、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没有变。
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(仪表行业应用服务平台)就是以数字为基础,为仪表行业企业和用户提供灵活的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,打造仪表行业特定应用场景,促进仪器仪表的质量管理、重要产品追溯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,加速产业聚集,推动标识产业生态培育,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该项目是国家2019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,由星空注册联合山东省计算中心(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)、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、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共同承担项目建设。